前陣子,十二年國教第一屆免試入學的會考一結束,整個台灣就沸騰了起來.看到網路新聞上面,有甚麼A++上不了第一志願的,有家長摔小孩變形金剛的,還有連我們柯P的女兒,因為沒上第一志願,哭完擦乾眼淚後,也趕忙送去補習的新聞.想當年,Frances有幸也是教改的第一屆學生,當時,入學的評分標準,我完全看不懂,雖然學校也辦了一些座談會,我卻一點也不想去聽,因為,不用等到三年結束,我就已經可以預見失敗的結果.
雖說,教改制度本身,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和瑕疵,但是,家長本身的看法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,應該才是癥結的所在!!長久以來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,根深蒂固的在亞洲國家,至少在華人的觀念裡,認為一個人的成功,一定要透過科舉考試,獲取功名,才能享盡榮華富貴.所以,許多家長都期待小孩,能透過國家考試,擠上名校,選擇好職業,進入好的企業,藉此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,光宗耀祖.
許多移民加國的亞洲家庭,還是有這種觀念.於是,課後的補習班,只要有華人的地方,一定四處林立,補英文的,數學的,社會,自然的都有.有的家長為了讓小孩成績單漂亮,選擇網路線上重修,然後聘請大學生來幫忙寫考卷,拿個高分去申請大學.所以,溫哥華的UBC在這樣的名校效應下,入學分數被炒作的非常高,學校裡有百分之90以上,是亞裔人士.有人甚至開玩笑說,在學校一學期說不到十句英文,因為全校都是華人.
外國朋友常常問我"既然都遠渡重洋到了這裡,為什麼華人家長還要這麼辛苦的,把小孩送去補習,如果要這麼辛苦,乾脆搬回自己的國家算了".這裡的白人小孩,確實沒有這麼拼命,下課後,一樣很忙,但是都是忙一堆社團活動,一個人同時參加多種球類校隊的,會吹奏多種樂器的,比比皆是.再不然就是忙著賺錢打工.學校裡的課程,永遠都是在教小孩作夢,教小孩如何找工作.高中畢業後,繼續升學進大學的比例也不高,一來是因為,他們寧可選擇專科學院,盡快進入職場,二來,除非有豐厚的獎學金,否則沒有家長會向華人父母一樣,負擔他們全額的學費和生活費.
記得Frances念小學時,有一次下雨,我趕到教室接她,老師一看到我,非常慌張的跑來向我道歉,我有點丈二金剛,摸不著腦袋,老師解釋說:Frances差了0.4分,就是全班第一名了.說完後,老師自己不好意思,訕訕的笑說:喔!我忘了,你不在意.事後我想想,可能有不少家長,為了這一點分數,到學校向他興師問罪吧!!
另外,出發前,在某些聚會場合,我提到在小孩這個年齡的時間點,帶他們出國的想法,主要是希望她們,能學習外國人做事情,以及生活的態度.能夠有足夠的國際觀,更積極,獨立的追求自己的未來.某位太太總是很不以為然的說"幹嘛那麼麻煩,我等小孩大學畢業,再送他出國買個文憑回來,在台灣就很吃得開了".這就是台灣家長普遍的觀念和想法,連我們一向敢說敢做的柯P,還是得把會考失利的小孩,送去補習班.所以,教改的問題,如果單靠教育部去制定一些可笑的遊戲規則,家長和整個社會無法去改變想法和價值觀,小孩永遠都是最大的受害者.
我有一位大學同學,非常的異類,從來不在乎世俗的眼光,當大家忙著填選好的大學時,她因為離家近,於是選了台中的學校.當大家畢業後擠破頭,要到台大實習,她卻選擇來到高雄.今年,她的小孩上了人人欣羨的UCLA名校,她卻要求他到東部去上一所小學院,吃些苦頭,磨練磨練.前陣子會考結束,她傳了訊息,恭喜Frances當年逃得快,這句話由她口中說出來,對我來說,應該是一種莫大的讚美!
前些天,我們搭載了一位才來半年,就要參加省考的十年級學生,Frances在車上安慰她說"別擔心,在這裡,老師只想確定你會不會,所以答案是ABCD,你只要記住就行了,不像台灣的考試,老師是想辦法要考倒你,所以,既使答案ABCD,老師也會把它改成DBCA來考你".曾經在台灣上過一年中學的她,也能清楚的看出兩個國家,教育制度的不同了.
放暑假前,Frances好不容易說服老闆,讓她在牆上畫一副壁畫.
下筆前,她先畫了一個初稿.據她的解釋,這是一個巴黎的街景.在法國生活,去看巴黎鐵塔,一直是她的夢想.
她一邊畫,一邊告訴我,當年那位以"考上台南第一女子中學"為人生目標的同學,順利地上了南女中.看著她壁畫上,街道盡頭的巴黎鐵塔.我淡淡地說"那很棒呀!要記得恭喜她達成了她的人生目標!"!